第829章 猛烈的抨擊
其實女記者現在最應該做的事情,是迅速地扯開話題。
從貝拉克的身上,扯到其他諾獎得主的身上,才是最正確的。
但她確實沒有想到陳騰會在這樣的場合,公開抨擊貝拉克。
好歹人家曾經也是站在藍星頂點的男人。
表面上,兩個人甚至還能算得上是「好朋友」。
即便大家都知道到了他們這個層次,幾乎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好朋友。
可是如此突如其來的抨擊,實在是有些瘋狂。
了解記者、主持人這個行業的人都知道。
有時候那些靈光一閃、讓人津津樂道的回答,其實有時候並非靈光一閃。
隻是在前一天的晚上,就預設了對方有可能出現的反應。
不是詳細的反應,是大緻的反應。
可以說是有備而來。
真的靈光一閃並非沒有,但是確實比較少。
現在的女記者,就因為沒有提前想到陳騰現在的反應,導緻她反應慢了幾秒。
等她反應過來到底該如何做的時候,陳騰已經誇誇其談了。
「截止到目前為止,騰達是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,華國同樣是國內全世界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,對吧這位記者朋友?」
「對,但是……」
女記者見陳騰繼續問自己,於是立刻想要給自己剛才的表現找補。
豈料陳騰根本不聽她說「但是」後面的話。
「抱歉這位記者,我話還沒說完,請不要打斷我可以嗎?」
平淡的語氣,卻有著不容置喙的氣勢。
再怎麼說在陳騰手底下幹活的人都有上百萬。
這裡又是陳騰的主場。
壓一壓一位記者,還是非常容易的。
「到目前為止,光是我們騰達拿出來的科研成果就數不勝數,這位記者,你覺得我們騰達人工智慧是否是歷史性的?」
「是,但是……」
「很好,那你覺得我們騰達的全息投影技術是否同樣是歷史性的?」
「是,但是……」
「很好,那我們的智能駕駛汽車,是否是歷史性的?」
「是。」
女記者也懶得說「但是」了。
反正說了也是被陳騰打斷。
以前的陳騰,好像很少展現出如此強硬的一面。
【哈哈哈笑死我了,這記者已經開始擺爛了。】
【陳總今天表現得太強勢了。】
【感覺他今天真的是憋了波大的。】
「光我們騰達,就有相當多非常驚人的成就,除開我們騰達之外,我們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到現在,同樣拿出了不少令人驚艷的成果,可諾獎是如何看待這些成果的?」
陳騰在還沒有重活一世的時候,就隱隱覺得不對勁了。
既然諾貝爾獎代表著全世界科技領域最高的獎項,且鷹國擁有數量如此眾多的諾獎得主。
與世界各大國家之間的差距,應該是越來越大吧?
拋開文學、和平這樣的獎項不談。
理工科諾獎得主的數量,應該代表著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能力。
怎麼鷹國理工科諾獎得主的數量這麼多,和華國之間的差距反倒是在縮小呢?
當時的陳騰本能地就覺得有問題。
但是具體哪裡有問題,當初的陳騰沒有想的特別明白。
現在的他想得非常明白。
首先,諾獎本身就有偏向性。
其次,諾獎得主能做的事情有限。
女記者聽著陳騰的問題,見陳騰沒有繼續說下去的意思,連忙開始為諾獎找補:
「諾貝爾獎在評選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過於超前的情況,也許現在得獎的獎項,要到幾十年後才能顯現出真正的成果,所以現在華國沒有諾獎得主是合理的。」
「哦~」陳騰恍然大悟,「那現在的華國成果這麼豐富,幾十年前的諾獎得主一定很多吧?」
陳騰認可部分諾獎得主的研究內容過於超前,也認可很多諾獎得主的成果要幾十年後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與作用。
可要是這樣的話,華國現在的成果這麼豐富,幾十年前就應該得到很多諾獎了。
女記者:「呃……」
她確實意識到自己說話出現了漏洞。
陳騰:「我想,要麼是諾獎的評獎委員會有眼無珠,要麼是他們帶有太多的偏向性了,我不禁想問這種帶有強烈偏向性的委員會,真的有資格掌控全世界最偉大的獎項嗎?」
【好好好,說得好,諾獎沒有我們不應該是我們的問題,而是諾獎的問題。】
【確實有點太不可思議了,他們那麼多的諾獎得主,現在卻一點點地被我們追上。】
【這就有意思了,要麼是諾獎有問題諾獎得主含金量沒那麼高,要麼是鷹國有問題,那麼多個諾獎得主都扶不起來。】
【陳總這一招太陰了。】
【完全把事情挑到明面上說了。】
女記者:「這隻是一個小小的個例……」
陳騰再次打斷:「個例嗎?愛因斯坦不靠相對論,靠光電效應才獲一次諾獎,這一定也是個例吧?冷戰時期鷹國一百多個諾獎,對手才十幾個,一定也是個例吧?我們諾獎的個例還真是多啊。」
陳騰冷笑一聲。
漫長的歷史,讓諾獎不合理的個例實在是太多了。
愛因斯坦確實該拿諾獎。
可因為光電效應拿諾獎?
人家那麼多牛逼的成就擺在那呢!
廣義和狹義的相對論,各拿一個又有什麼問題?
引力波相關的成就、糾纏思想實驗(EPR佯謬)相關的成就、對玻色-愛因斯坦冷凝物(BEC)的研究成果、受激輻射的研究成果。
哪一個,不比光電效應的成就更大?
甚至於拋開其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,冷戰期間呼籲和平的《羅素—愛因斯坦宣言》也比很多和平獎的得主更值得拿一個和平獎。
而冷戰期間就更不用說了。
如果諾獎得主真的能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,那雙方也不會僵持那麼久了。
鷹國一百多位諾獎得主,理論上是能直接將對手甩得連車尾燈都看不到。
結果呢?
諾獎的許多個例,都在證明著諾獎並非完全不偏不倚。
歷史上即便是理工科的許多諾獎得主,都充滿了爭議。
比如1945年靠貯藏飼料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。